今年76岁的福州何老伯(化名)出现腰腿部疼痛不适且双下肢的麻木症状越来越重,到现在已经无法下地行走,而且出现大小便不能控制,生活无法自理的情况。
依托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立足高速路口救治要塞,攻克疑难急危重症高地,构建最强生命安全防线,铸造海西百姓坚实医靠。
近日,协和医院旗山院区骨科王振宇团队应用国内最新单一小切口(1cm)双介质脊柱内镜技术(DMSE技术)成功为一名76岁高龄老人治疗严重腰椎管狭窄疾病。
今年76岁的福州何老伯(化名)出现腰腿部疼痛不适且双下肢的麻木症状越来越重,到现在已经无法下地行走,而且出现大小便不能控制,生活无法自理的情况。
何老伯及家属慕名找到协和医院旗山院区骨科王振宇主任医师,通过术前检查发现: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小关节增生内聚和黄韧带增厚等原因,何老伯椎管内的神经被压成了一条细线!这是最严重的腰椎管狭窄类型,再不处理就会导致神经不可逆损害。但对于76岁高龄的何老伯来说,按照传统手术方式不仅对身体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治疗费用高也给本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
在骨科科主任刘文革教授的指导下,结合何老伯的病情及诉求,王振宇主任医师决定为何老伯进行国内最新双介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DMSE技术)。
相较而言该技术可避免开放手术的不足,将传统10厘米的大创口,变成1厘米的微创小孔,实现创伤小、手术见效快,恢复时间短、治疗花费少的优点。
经过术前充分准备及精心规划,在麻醉科及手术部多方协助下,由王振宇主任医师主刀,团队成员林海淋副主任医师协助,成功通过单一小切口实现了腰4/5单侧入路双侧椎管神经减压术,彻底切除了增生的关节突与黄韧带、扩大神经根管,充分解除了神经压迫。
王振宇主任医师为患者实施双介质脊柱内镜微创手术
手术非常成功,术中出血仅10毫升,术后,何老伯的下肢疼痛症状消失,大小便恢复功能术后2天自行下床活动。
何老伯术后2天正常下床活动
术后复查CT(右图),与术前CT(左图)相比,压成一条细线的神经得到充分减压,而且腰椎的稳定结构得到保留
何老伯摸着小小的伤口,笑着对医生说道:“早知道这个伤口这么小,协和医生的技术这么厉害,我早就该来手术了!”
仅为1厘米的双介质脊柱内镜手术切口
什么是双介质脊柱内镜?
王振宇主任医师介绍说,双介质脊柱内镜技术是目前行业内新的内镜技术,在传统的椎间盘镜基础上结合椎间孔镜水介质改良而成。根据需要,水介质和空气介质可以随时切换,从而满足临床的实际手术需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在脊柱门诊中老年人因脊柱疾病就诊的比例越来越高,较多的老年人不仅有内科基础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包括冠脉支架置入术后、起搏器置入术后等),并且患者的脊柱疾病不是只有椎间盘突出,往往同时存在有脊柱侧弯,脊柱旋转等退行性病变。一方面,患者很难耐受开放手术(广泛减压、植骨、内固定),另一方面病人椎管广泛狭窄(包括中央椎管、侧隐窝、神经根出口)。这使得很多的老年人最终放弃手术治疗,而选择忍受疼痛和活动受限,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双介质脊柱内镜手术的操作空间大,减压效率高,软组织损伤小,更有效减少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我院旗山骨科团队紧跟国内发展前沿,目前已成功实施多例此类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