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临床/

2例接受ALK抑制剂治疗的R/R ALK+ LBCL患者案例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LBCL)于1997年首次被识别,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一种独特亚型。与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LBCL)于1997年首次被识别,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一种独特亚型。与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不同,ALK阳性LBCL具有免疫母细胞和浆母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组织化学模式,B细胞(CD20,CD79a)、T细胞(CD2、CD3)和CD30标记物阴性,但表达上皮膜抗原(EMA)、CD38和CD138。ALK阳性LBCL的另一个常见特征是弥漫性和/或窦内浸润。先前的病例报道报告了t(2;17)(p23;q23),涉及位于染色体17q23的网格蛋白重链基因(CLTC)和位于染色体2p23的ALK基因,从而产生 CLTC-ALK重排,或存在t(2;5)(p23;q35)产生NPM-ALK融合蛋白。

ALK阳性LBCL占DLBCL的<1%,好发于男性,诊断时的中位年龄约为35-38岁。ALK阳性LBCL是一种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较差,晚期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约为1年,III/IV期患者的5年 OS率为8%。这些患者生存状况差,因为对常规全身化疗,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依托泊苷+泼尼松(CHOEP),依托泊苷+泼尼松+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多柔比星(EPOCH)和高剂量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达卡巴嗪(HyperCVAD)的敏感性低。

克唑替尼是一种口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ALK、MET和ROS1,在ALK+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中表现出临床前活性。克唑替尼已获批用于ALK重排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其用于其他ALK阳性恶性肿瘤。在一项1b期试验中,克唑替尼用于ALK易位、倒置、突变或扩增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如ALCL、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该试验中的一名ALK阳性LBCL患者在使用克唑替尼后疾病稳定约4年。虽然克唑替尼是复发/难治性(R/R)ALCL的一种选择,但目前尚未获批用于ALK+ LBCL。

驱动ALK+ LBCL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小鼠模型临床前数据表明,NPM-ALK或TPM3-ALK癌基因过表达可能会阻止早期B细胞分化,导致ALK+ B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可使用ALK抑制剂逆转。目前为止,只有几篇关于克唑替尼治疗R/R ALK+ LBCL的病例报道,缓解持续<1个月。只有一篇阿来替尼治疗ALK+ LBCL的病例报道,为儿童患者,并且与化疗联合使用。最近,一项研究使用来源于患者的异种移植模型探索了更高效的ALK抑制剂(阿来替尼和洛拉替尼),观察到有希望的疗效。根据这一初步数据,4例R/R ALK+ LBCL患者(75%在克唑替尼治疗后进展)接受了阿来替尼600mg,每日两次,3例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其中2例患者最终接受了清髓性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而另外2例患者疾病进展(PD)。PD患者中,1例接受洛拉替尼100mg每日,达到CR。

本文报道了2例接受ALK抑制剂治疗的R/R ALK+ LBCL患者。

病 例 1

一例患有哮喘的23岁男性注意到左颈肿胀,并逐渐恶化,伴有发烧,发冷,盗汗和体重减轻。颈部、胸部、腹部和骨盆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疾病局限于双侧颈部淋巴结(LN)。左颈LN切除活检显示ALK+ LBCL,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显示ALK(细胞质和高尔基体型)、EMA、MUM1、弱CD45、弱CD79a和CD138(亚群)阳性,其余染色如表1所示。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CT(PET/CT)显示腭扁桃体、腺样体、舌根以及左颈和锁骨上(SCV)LN疾病。骨髓活检显示淋巴瘤阴性。完成了3个周期的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随后的PET/CT显示左颈和SCV LN的Deauville评分为4,于是在CHOP后约3周开始使用克唑替尼250mg,每日两次。随后,接受了左颈LN局部放疗,3个月后的PET/CT显示接近CR。克唑替尼治疗期间,每6个月进行一次CT扫描,显示持续CR。克唑替尼治疗维持至少6年的持久缓解。病程中只在2019年12月的扫描中偶然发现左亚段肺栓塞(PE),接受3个月的利伐沙班治疗后缓解。

一例患有高血压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46岁男性因左颈大肿块2个月就诊。当时没有全身症状。颈部和胸部CT发现左颈和锁骨上(SCV)LN肿大,最大直径为10.7 cm。左颈LN穿刺活检显示ALK+ LBCL,IHC显示ALK(颗粒状细胞质型)、CD45、CD138、弱PAX5和弱CD30阳性,CD20、CD3、CD5、CD8、S100和MCK阴性。PET/CT 显示一个FDG高摄取的左颈肿块延伸至上纵隔和SCV区域(SUV max 29)以及一个左咽旁病灶。被诊断为ALK+ LBCL,II期,存在大包块。患者接受了1个周期的CHOP。15天内,左颈肿胀恶化,证实为临床进展。尽管使用地塞米松(40mg每日,持续4天),但症状没有缓解,紧急接受了左颈肿块放疗(50 Gy/20次)。放疗完成后几天,患者发现一个新的左腋窝LN。CT显示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左SCV LN缩小。对于全身性复发,使用克唑替尼250mg,每日两次,在放疗完成后约1个月开始。患者注意到腋窝淋巴结肿大在几天内显著改善。开始使用克唑替尼后,肝功能检查短暂升高(AST 151 U/L,ALT 323 U/L),补液和保守治疗后消退。放疗后约8周的PET/CT显示PR。然而,使用克唑替尼约2个月后,患者报告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此时的PET/CT显示双侧腋窝PD以及新发左侧胸腔积液和FDG摄取轻度增高的肺结节。患者被转诊回放射肿瘤科,开始左腋窝局部放疗(50 Gy/20次),并大约在同一时间改用阿来替尼600mg,每日两次。治疗后PET/CT显示左腋窝LN消退,左颈LN持续缩小,右腋窝LN反应不一。使用阿来替尼维持了6个月的PR,但随后出现疾病复发,主要在右腋窝和右SCV淋巴结。右腋窝活检显示ALK+ LBCL,CD30和CD19 IHC染色呈阴性。淋巴结活检样本基因检测显示CLTC-ALK重排和ATM拷贝数缺失。开始右腋窝局部放疗,关于全身治疗,改用洛拉替尼100mg每日。已使用洛拉替尼至少6个月,PET显示完全代谢缓解。2019年出现新冠肺炎(COVID-19),偶然发现左下叶亚段PE,使用阿哌沙班后缓解。

结果和讨论

本文首次报告了两例接受ALK抑制剂治疗并获得有意义和持久临床缓解的ALK+ LBCL成人患者。这两例患者都对CHOP标准治疗耐药。两例患者开始ALK抑制剂治疗后均获得快速临床缓解,如图1所示。病例1患者使用克唑替尼的效果非常好,CR持续>6年,没有任何剂量限制性毒性。相比之下,病例2患者经克唑替尼治疗最初获得缓解,3个月后PD,于是改用第二代ALK抑制剂阿来替尼。对该治疗的耐受性良好,缓解持续6个月。阿来替尼治疗进展后,接受洛拉替尼治疗,处于CR状态。

ALK+ LBCL的临床前体外研究表明,ALK抑制剂可以延缓肿瘤生长并导致肿瘤消退。实验数据还表明,不同的ALK融合基因可能对ALK抑制剂具有不同的敏感性。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一例患者对克唑替尼反应良好,而另一例患者使用该药物后进展,需要新一代ALK抑制剂治疗。

基于我们有希望的发现,应开展进一步研究,评估ALK抑制剂作为ALK+ LBCL患者潜在治疗选择的疗效和耐受性,这可能显著影响该疾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药草铺报告分享群来啦!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本站观点。以上内容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2399943920@qq.com处理

热门资讯
  • 资讯
  • 药方
  • 药草
  • 网友评论
    • 用法:

      功效: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LBCL)于1997年首次被识别,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一种独特亚型。与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

      主治:
    •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LBCL)于1997年首次被识别,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一种独特亚型。与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
      11337 2023-09-28
    •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LBCL)于1997年首次被识别,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一种独特亚型。与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
      11317 2023-09-28
    •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LBCL)于1997年首次被识别,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一种独特亚型。与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
      10998 2023-09-28
    •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LBCL)于1997年首次被识别,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一种独特亚型。与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
      10754 2023-09-28
    •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LBCL)于1997年首次被识别,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一种独特亚型。与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
      10447 2023-09-28
    •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LBCL)于1997年首次被识别,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一种独特亚型。与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
      10446 2023-09-28
    •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LBCL)于1997年首次被识别,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一种独特亚型。与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
      10414 2023-09-28
    •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LBCL)于1997年首次被识别,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一种独特亚型。与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
      9444 2023-09-28
Copyright © 2021-2022 https://www.yaocaop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药草铺 闽ICP备2021016764号-3闽公网安备 35058102000310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是来自于互联网、正规药学专著、杂志和文摘,内容如果有错误之处,也恳请批评指正。您如果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