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完成国内首例在癫痫领域的拥有脑感知技术、可程控的脑深部电刺激仪(俗称“脑起搏器”)植入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9月1日,患者李先生康复出院。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完成国内首例在癫痫领域的拥有脑感知技术、可程控的脑深部电刺激仪(俗称“脑起搏器”)植入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9月1日,患者李先生康复出院。
17年前,李先生在一次发热中突然失去了意识,牙关紧闭、双眼上翻、并伴有四肢抽搐,整个过程持续了近半小时,紧急送医后被确诊为病毒性脑膜炎及症状性癫痫。经过治疗,脑膜炎虽已痊愈,但由此继发的癫痫发作从此同梦魇般缠上了他。虽然通过药物治疗,“倒地抽搐”的“大发作”明显减少,但另一种“小发作”——发愣,并伴随无意识的言语和动作仍反复出现,他的记忆力也开始下降。随时都可能发作的病情、周围异样的眼光,都给李先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苦不堪言的他找到中山医院癫痫多学科团队求助,神经内科丁晶教授和神经外科胡凡主任医师为李先生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评估发现,患者发作起源复杂、影像学未显示明确的致痫病灶,不适合做常规切除性手术。
难道李先生一辈子只能这样了吗?经过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诊断科、核医学科等多方评估,认为可以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术来尝试控制李先生的病情:“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病人!”
据介绍,癫痫是一类有着不同病因基础、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在现有抗癫痫药物的治疗下,仍有约三分之一的患者的病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成为难治性癫痫。
近年来,神经调控技术蓬勃发展,其中,DBS为难治性癫痫提供了新选择。DBS是一种植入式神经调控技术,它通过微创手术将刺激电极植入特定的深部大脑核团(靶区),再连接到脉冲发生器,从而将电刺激传导到这些核团,能在靶区内抑制异常神经活动,帮助恢复癫痫患者异常脑网络的功能状态。
8月16日,在神经内科主任汪昕教授、神经外科主任张晓彪教授的指导,及麻醉科、护理团队的协作下,胡凡主任医师为李先生实施了国内第一例在癫痫领域的支持核磁扫描、拥有脑感知技术、可程控的DBS植入术。手术中需将两个刺激电极精准植入于患者的双侧丘脑前核,通过埋于胸前的脉冲刺激仪发出电信号,精准调控癫痫患者的异常的神经网络。丘脑前核是癫痫环路中的“关键哨点”,也是难治性癫痫DBS手术最常选择的靶点。其手术难度较大,电极需要穿过脑室等复杂颅内结构,避开邻近血管,往往只有1毫米左右的空间,一旦出现偏差,很可能会引发颅内出血,严重时将危及生命。基于中山医院癫痫多学科团队在术前的充分影像评估及精确的电极植入方案设计,5个小时后,电极被成功植入。李先生颅内的电极顺利而精准地抵达了目标“营地”,这标志着此次植入手术圆满成功。患者DBS刺激靶点:双侧丘脑前核
以往的DBS只负责“单向”给予刺激,无法得到大脑神经元的“反馈”,而癫痫患者的脑电生理网络的监测对病情评估和调整刺激参数至关重要。李先生植入的这台则是国内首次引入“感知”功能的DBS,不仅能指挥“生病了”的脑网络“走向正轨”,还能感知脑内与癫痫相关的特定脑电信号,通过智能算法分析,让医生能及时调整“指令”,精准“调控”患者的大脑网络,减少癫痫发作次数。术后李先生恢复良好,脑起搏器的感知功能也得以顺利开启。
据悉,中山医院癫痫多学科团队涵盖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诊断科、核医学科、病理科、检验科、心理医学科等,通过临床、长程脑电图、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多模态影像、病理、药物浓度、基因分子等多层面全方面地评估,旨在为癫痫患者提供全方位、专业化、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