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免疫药物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已在多项试验中得到证实。比如,在IMbrave150研究结果显示,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HCC展示出令人满意的疗效,成为一线标准治疗方案
近年来,免疫药物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已在多项试验中得到证实。比如,在IMbrave150研究结果显示,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HCC展示出令人满意的疗效,成为一线标准治疗方案。然而,免疫治疗耐药后的治疗策略尚不明确。近些年,随着不同靶点的免疫治疗药物问世,有学者尝试在不同药物之间进行切换治疗,以解决耐药问题。
2023年3月23日,JOURNAL OF LIVER CANCER上发布了一篇案例,关于肝癌一线PD-L1单抗免疫联合治疗失败后,后线再次挑战其他免疫治疗药物,疗效几乎达完全缓解(CR)的真实病例。医学界肿瘤频道特整理病例内容,进行分享学习。
一线: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 二线:索拉非尼+放疗 三线:瑞戈非尼 四线:联合方案,6个月后转移灶几乎消失 欲知具体诊疗过程和“逆转结局”诊疗方案,请看下文。 一线选用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治疗第四周时疾病进展
HCC是肝癌的主要组织学亚型,占原发性肝癌的90%[1]。大多数HCC在诊断时已处于晚期,无法治愈。然而,针对肝功能差、广泛转移的晚期HCC患者治疗方法有限,这部分患者很难实现痊愈。随着近年来免疫治疗药物的崛起,免疫联合方案已成为一线治疗方案,晚期肝癌迎来了新治疗选择。
文中描述的是一例44岁的男性患者,既往患者每日服用恩替卡韦(0.5mg),因占位较大的肝脏肿瘤入院就诊。核磁共振成像(MRI)显示结果为约21.9cm的浸润性HCC伴右门静脉癌栓(PVTT)的形成及多发性肺转移
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初始甲胎蛋白(AFP)水平>100000 ng/mL,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水平为23230 mAU/mL(图3)。同时,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为5分,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为1分。根据患者MRI特征,巴塞罗那分期(BCLC)评估患者为晚期HCC(IV B期,T4N1M1)。
IMbrave150研究结果显示,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组 vs 索拉非尼组的12个月总生存期(OS)率为67.2% vs 54.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8个月 vs 4.3个月[2]。
患者根据指南推荐,一线选择阿替利珠单抗+贝伐利珠单抗的联合治疗,每三周给药一次。在治疗的第四周期时,患者肝脏核磁共振成像(MRI)显示一个略增大的累及肝脏右叶的肿块,约22.1cm(图4A)。此外,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两个肺转移灶的大小较之前均增加,出现了疾病进展。
二三线均使用靶向药物治疗,疗效仍欠佳
基于SHARP研究[3]以及近期临床研究[4-5]结果提示,晚期HCC患者接受索拉非尼联合放疗(RT)治疗比单独接受索拉非尼治疗有更高的1年生存率,患者二线治疗接受口服索拉非尼(400mg,每日两次),同时对PVTT进行为期12天的RT(25Gy/12 fx)(图5)。
在索拉非尼联合RT治疗2个月后,随访MRI显示患者达部分缓解(PR),AFP和PIVKA-II水平下降。然而,胸部CT扫描显示肺转移灶数量增加。
患者三线治疗使用瑞戈非尼(160 mg,每日1次)。接受瑞戈非尼治疗3个月后,随访MRI显示累及肝右叶肿块的动脉强化病灶几乎消失,只有一个结节性动脉强化病灶略有增加(图4C)。然而,肺部转移进展明显,胸部CT扫描显示AFP和PIVKA-II升高(图2D、E,图3)。四线治疗选择双免疫治疗,疗效几近CR! 经过讨论决定更换患者治疗方案, 6个月后,患者的AFP和PIVKA-II水平恢复正常(图3),肝内肿瘤单个活灶部分略有减少,肺多发转移灶几乎消失(图2F、G,图4D)。